“青年实干家”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
日期: 2025/08/13
来源: 校团委
作者: 陈晓晴 谢卓颖 杨浩 审稿:武佩佩

“青年实干家计划”是新时代新征程共青团助力青年人才培养、激发基层建功的重要创新项目。我校自2024年6月启动“青年实干家计划”以来,已先后派出50余名硕博研究生奔赴省内37个区(县),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这个假期,38名青年实干家再次启程,依托“百名硕博青年实干建功行”专项,在雅安、乐山、乐至、巴中等地乡村振兴一线,用专业破解基层“真难题”,以汗水灌溉振兴“希望田”,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脚沾泥土,心怀真情。在崇州市“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崇州市团委兼职副书记、土地资源学专业研究生钟雨辰的无人机正飞过万亩良田,他带领“AI赋能保障天府粮仓绿色助农行”实践团深入崇州市三江、大划街道,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结合卫星遥感影像与无人机巡田、土壤采样检测等方式了解耕地绿色发展现状,为近3万亩天府良田建立数字化档案,精准识别土壤改良区并制定土壤改良方案,有效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发展。

200公里外的汉源县九襄镇千亩水稻示范田里,汉源县团委书记助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曾龙妃的“水肥口诀”正在农户间口口相传,这位每天蹲守示范田的“新农人”,正以实干姿态架起实验室与农田的桥梁,她化繁为简,将晦涩的稻曲病、二化螟等田间难题防治技术简化为“绿色防控三步骤”,让科学种田变得触手可及。

在资阳市乐至县,天池街道团委兼职副书记、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宋昱龙带领“川中黑金山羊种质资源护卫实践队”,深入养殖基地、合作社和农业农村局等开展调研,形成的《羊标准化养殖手册》等技术规程正成为养殖户的“床头书”,从良种退化到品牌升级,他通过扎根调研为地方特色产业开出“良方”。

产链智绘: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发展动能

以实干回应产业所需,青年实干家们聚焦地方产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把基层痛点炼成增长爆点。荥经县团委书记助理、动物生产学博士研究生朱浩抢在五宪镇烟溪沟两处鲟鱼养殖基地9月投产前,依托学校科研团队,完成《鲟鱼生物学特性和养殖疾病防诊治基础手册》编写,同时针对五宪镇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尾条鳅的人工驯化工作,开展疾病防治和水质检测相关工作,助力该品种在荥经县的首次人工养殖,让深山冷泉跃出致富“黄金鱼”。

图为朱浩开展红尾条鳅赤皮病病原初步诊断

在四川省旅投集团科创产业部,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徐青发挥专业优势,以AI美学赋能文旅产业创新。上岗4个月以来,她深度参与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布展策划,协同“花式春游”项目落地实施,深入乡村开展文创产品研发。一页页精心打磨的设计方案、一个个产品的创意落地,都化作00后青年最生动的实干注脚。在乐山市犍为县,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颜书锐、赵寿培将围绕地方需求,开展不少于6个月线下实岗锻炼,把所研所学应用到动物养殖等实践工作中,让“智力资源”从书本知识、实验数据流向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以青春动能驱动产业发展潜能。

文化铸魂:让乡土绽放精神之花

在广袤的乡村田野和民族地区发展一线,一批实干家们正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石棉县团委书记助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4级研究生唐芯雨深入民族地区开展青少年儿童发展问题调研,打造“筑梦棉棉”社区小课堂,通过双语宣讲、非遗体验等形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巴州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实践的周朝晖同时也是一名在新疆和田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在巴中与和田之间搭建起“文化双城记”,立足两地特色打造“文化润疆”行走思政课堂,助力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首次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引入西北边疆,同时将边疆特色文化融入巴中“红领巾讲解员”特色课堂,开创了跨省文化互鉴新模式。

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张吉页扎根米易县麻陇彝族乡,以“五花精神”IP(雪梨花、核桃花、油桃花、樱桃花、油菜花)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她深挖地方红色资源,将“彝乡火把”与“红军精神”相融合,打造“红色花海”研学路线,在樱花节、油桃节中嵌入“田间微党课”,用乡音土语把党的政策讲到群众心坎。

从杂交稻破口期的“粒粒甄选”,到云端巡田的“亩亩精管”,从彝乡火塘边的双语课堂到鲟鱼池边跃动的万尾水花,“青年实干家”们的实践旗帜已遍插巴山蜀水,让稻浪更金、鱼儿更欢、乡村更美、青春更燃,真正“把科研做进泥土里,把成果留在农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