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助力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学生社团管理与服务中心赴四川省非遗博览园参观学习
日期: 2025/03/14
来源: 校团委
作者: 徐锐帆 王云浩 审稿人:武佩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工作走深走实,3月12日,学生社团管理与服务中心前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近距离感受巴蜀非遗魅力,对话匠人匠心,探寻文化传承新路径。

(图为社服中心参访队伍合影)

沉浸式研学: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

在四川省非遗馆内,社服中心成员先后参观了“天府根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黄河流域非遗展”等主题展厅,系统了解我省7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15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及611项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果。竹编的精巧、蜀绣的细腻、漆艺的华美令同学们叹为观止。通过展馆内立体化、多感官的展陈设计——弧形展台、光影变幻、非遗短片等,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创新生动呈现,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传统即未来”的深刻内涵。

7A16E

(图为社服中心徐锐帆凝眸四川非遗风貌)

CB316

图为社服中心成员参观学习非遗刺绣工艺)

对话匠心: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活动中,同学们与竹编、扎染、木雕等非遗传承人展开面对面交流。匠人们现场演示技艺,讲述项目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传承挑战。“每一处细节都需经历数十次的雕刻打磨,唯有耐心与热爱才能成就一件作品。”一位木雕传承人的话让同学们感触颇深。在匠人指导下,大家还亲身体验了扎染技艺,从布料捆扎到染色固色,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CAFF9

(图为非遗传承人展示的非遗木雕作品)

科技赋能:让非遗“活”在当下

社服中心成员还重点关注了非遗馆的创新实践。线上“四川非遗词典”以数字化形式深度解析非遗项目的文化基因,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这些举措让非遗不仅“看得见”“学得到”,更能“带得走”“用得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展望未来:青年力量接续文化薪火  

未来社服中心将围绕“非遗文化青年阐释”主题,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校园工坊、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矩阵、策划非遗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工作品牌“推陈出新”,号召更多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保护、传承、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社服中心将以此为起点,搭建更多传统文化与青年对话的桥梁,让非遗薪火在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