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针对青年学生骨干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通过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锻炼、课题研究、交流研讨、素质拓展等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学生骨干,引导青年学生骨干紧密团结凝聚在党周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培养对象
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校院团学组织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学术科研、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三、培养格局
“青马学院”分校、院二级实施,分基础班、精进班、卓越班三个层级。
1.“青马学院”基础班
依托校院两级团校,每年针对新生班长支书、新生团学干部、新发展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展开多期培训,每期应不少于12理论课时和30个实践课时(教学大纲详见附件1)。
2.“青马学院”精进班
依托校院两级“大骨班”,每年面向重点培养的大学生骨干、校院团学组织主要学生干部等开展多期培训。每期应不少于16理论课时和50个实践课时(教学大纲详见附件2)。
3.“青马学院”卓越班
由校团委牵头,通过全校集中培养、校区分散培养和学生自主培养的模式,每年对校院团学组织主要核心学生干部(主席团)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每期不少于80个理论课时和100个实践课时(培养方案详见附件3),培养对象原则上应从“青马学院精进班”结业学员中差额选拔推荐。
四、培养原则
1.坚持一般规律与特殊要求相结合。既尊重青年成长需要历经长期过程的一般规律,科学设计培养内容和方式,系统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又格外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具备较高政治素养这一特殊要求,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培养。
2.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加强指导,科学规划,分级负责,分层实施,有计划、有系统地推进;又充分调动培养对象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课后自学,加强自我教育。
3.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既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题调研等有效方式,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系统研学,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又要采取专业化方式提高培养对象学习研究、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工作能力。
4.坚持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相结合。既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引导他们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牢树家国情怀;又通过走访参观、红色教育、专题辅导等方式对新时代青年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困惑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形成正确社会观。
5.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既要针对各类优秀青年群体不同特点进行有计划、分阶段引导和培养;又要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长期性,从选拔、培养、使用、推荐等环节形成长期跟踪培养机制。
五、培养内容
1.理论学习。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形势与政策、社会热点与思潮等方面的专题辅导,全面提高学员理论素养、增强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
2.红色教育。组织培养对象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博物馆等,观看爱国影片、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影视材料,重温入党入团誓言等,增强学生骨干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3.实践锻炼。组织培养对象在寒暑假到农村、政府机关、社区、企业等地开展不少于一周的实践锻炼,引导学生骨干了解基层,认识国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到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爱心支教、政策宣传、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骨干服务他人、贡献社会。
4.课题研究。组织培养对象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专业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科研成果,以提高观察思考、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5.交流研讨。组织培养对象通过外出访问参观或系统内部交流研讨等方式,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激发主动探索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6.素质拓展。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办公软件、演讲与口才、新媒体制作、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专业化的能力训练和素质拓展,提高他们以社会化能力为核心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
六、保障机制
1.组织分工。青马学院工作是在学校党委领导,由校团委负责总体设计、资源整合、督促落实,并重点推动青马学院卓越班培养工作的实施,同时负责青马学院校级基础班和精进班的落实,各学院分层实施好青马学院院级基础班和精进班的培养工作。
2.资源共享。青马学院作为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培养优秀学生骨干的重要阵地,要深化理论学习,加强与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省团校合作,同时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库,建立师资库和课程库资源共享平台。
3.硬件保障。努力发掘社会资源,争取校友支持赞助,在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锻炼和参观访问基地,为学生骨干提高能力素质,感知社会责任提供有效载体和经费支持。
4.考核管理。建立学员档案,对培训和实践的全过程、考核成绩等进行综合记录,并通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考勤记录等进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的综合评价,对考核合格以上学员颁发四川农业大学青马学院结业证书,对考核优秀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5.培养使用。健全对优秀学员的使用、表彰、宣传、推介的一体化培养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在选拔学生干部、推优入党、评优评奖、就业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省级评优推荐等环节给予适当倾斜。
七、管理办法
1.班级管理
(1)学员应按时参加“青马学院”组织的理论教学、理论实训、读书沙龙、学员论坛、社会实践等活动,学员在活动和培训过程中均需做好签到记录。
(2)学员应发挥青年大学生积极作用,热爱班集体,团结班级同学,互帮互助,有爱和谐,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共同维护班级形象,促进班级发展。
(3)“青马学院”各班级均应设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基础班和精进班由校院团校负责人进行管理。卓越班设班主任一名,各校区各设班主任助理1名,负责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员,做好学员在所在校区的学习安排、交流考察、学员考核、班团建设指导等工作。
(4)“青马学院”各班级均应设临时团支部和班委会,班团干部主要协助班主任具体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建设,安排组织好各种班级活动。校级基础班和精进班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片区进行管理。
2.学员管理
(1)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修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巩固转化学习成果。
(2)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增强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增进集体荣誉感。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进出教室。
(3)加强自律和互助。学员之间宽容尊重,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关心照顾身边学员,有特殊困难或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班主任或负责人以寻求帮助。
(4)保质保量完成课堂作业、交流讨论等课程安排。完成整期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结业证书。如学习期间违反《学生管理工作规定》或四川农业大学“青马学院”相关规定的行为,视情节轻重予以淘汰。
3.学员考核
“青马学院”采用学分制进行考核,要求环环合格。培养内容分基础必修课程和特色选修课程,其中基础必修课程涵盖理论学习、书目阅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特色选修课程涵盖学员论坛、学术讲座、课题研究、自选书目阅读、素质拓展等。
(1)日常考核
指在每次阶段性培训中取得的考核成绩,测评结果作为学员评选表彰以及淘汰的依据。成绩计算方式:日常(阶段性)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60%+课程考勤成绩×10%+其他成绩×30%。
课程考勤成绩中,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0分,总分100分;其他成绩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决定。
(2)终期考核
1.学员结业:课程修得学分中必修课学分须达到开课学分的90%,选修课须达到80%,且结业考试成绩合格方可结业。
2.“优秀学员”评选:最终成绩=日常考核成绩平均值+结业考试成绩,总分排名前20%的学员予以表彰,并优先推荐参加校级团学组织主要学生干部竞聘和选拔,其中优秀学员必须满足结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