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开始,我校爱心站“塑梦”团已连续6年利用暑假扎根在凉山州甘洛彝族自治县阿尔乡眉山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闭塞的大山虽然阻断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却未能阻断“塑梦团队”六年坚持不懈的爱心传递。今年暑假他们再次为梦起航,扎根深山,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年轻人的热情与奉献,用每一步脚印踏出一条叫做爱心的足迹。
爱心汇聚 为梦续航
未放暑假前,团队的志愿者们就早早在商量如何为山里的孩子们筹集到爱心物资:周末他们在街上设点募捐、课间他们下寝宣传,此外他们还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的手段让更多的同学和社会爱心人士了解到了当地孩子们的需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总共筹集到了衣服六大袋、学习用具三箱。水彩笔、图书、笔记本、签字笔、衣服……这些点点滴滴的爱心汇聚都代表着同学们暖暖的心意和关爱。
在收集爱心物资的同时,志愿者们还利用空余时间商量着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大山的孩子们收获更多的成长与快乐,经过商讨,在延续前几年支教内容的基础上他们新增设了快乐运动会、绘画手工课、科学实验课、近距离家访、梦想时装秀等活动项目。
爱心传递 点亮梦想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志愿者们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他们的体能训练和户外拓展,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绘画手工课上,在以“家和家人”的主题下,志愿者们悉心教导小朋友们用画笔描绘身边的一草一树、一人一物,平时调皮吵闹的孩子都安静的拿起画笔边思考边作画;科学实验课上,志愿者通过现场实验,让孩子们讲解如何用盐水让鸡蛋漂浮起来,小朋友们们看得目瞪口呆;运动会上,孩子们更是生龙活虎,卖力比拼,现场气氛热闹非凡;梦想时装秀上,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用卡纸、气球等制作手工服饰,通过现场的走秀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让孩子们实践动手中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
“这些课程都是我们平时上学没有接触过的,真希望大哥哥大姐姐能够多呆几天,教会我们更多的东西”,每天课程结束孩子们都还不愿离去,围在志愿者们身边问东问西。
志愿者们还在课间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讲解火灾应急、文明礼仪、法律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更搭建起了志愿者与孩子们友谊的桥梁。
爱心交流 点亮希望
经过短短几天的相处后,志愿者还走进孩子家中,了解家庭的具体情况,以便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对小芳莫、明米小甲等孩子的家访中,由于语言不通,志愿者只能靠孩子充当翻译与家长交流。小莫芳的母亲含泪叹息的说到:“我们村里大多数都是妈妈在家务农照顾孩子,爸爸在外地或县城干活挣钱,村里的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家里一般都有三到五个孩子,大一点的孩子都要帮家里干农活带着弟弟妹妹。其实我们真的希望让孩子继续读书,可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供不起孩子读书啊。”
村小唯一的代课老师格尔列加惹也说到:“村里能到乡里上初中的孩子不到两三个,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八九岁才读书,虽然像小芳莫、明米小甲这些孩子对读书十分渴望,但不得不面临失学的困境,如果解决不了大山经济的发展,最终等待她们的就是结婚、生子,最终扎根在大山,永远走不出去。”
听到这些志愿者们感到既心酸又无奈。当一份份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物资送到孩子们的手中时,又点燃起了她们的希望:“山外有这么多叔叔阿姨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走出大山,为这里带来新的希望”明米小甲懂事的说到。
爱心延续 坚守理想
塑梦团队自2010年成立以来,就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这六年既是坚持与拼搏的六年,更是困难与收获并存的六年。
眉山村小学地处大山深处,蜿蜒曲折的路面导致交通不便,志愿者要经历两天的奔波才能顺利到达学校。不仅如此,如何将大批量的物资运往学校也成为了一大难题,志愿者们常常需要跋涉几十里的山路收取快递,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和分配物资。由于学校只有两间教室和两间房子,面前的一块空地就是操场,放眼望去四周都被大山环抱。简陋的环境、闭塞的大山、不通的语言,这一切都为志愿者在这里的支教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尽管困难重重,但志愿者们从未放弃,六年来,志愿者累计支教时间达100余天,参与同学近120人,支教覆盖的小朋友近200人次,团队也已连续六年获得华侨基金会的支持与赞助。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山里孩子们的思想已经慢慢发生改变,他们更加坚定了走出大山的想法:以前从没人上过高中的小山村,到现在已经有几个人在乡里上高中。唯一的代课老师格尔列加惹在团队的帮助下也来到北京参加教师公益培训,教学观念和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支教活动结束了,但我们坚持公益,传递爱心和希望的热情不会减退。不论通往前方的路上充满多少艰辛和困难,坚守最初的理想是我们追求的最大动力。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行动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的未来带去更好的发展,给他们心中留下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 负责本次支教活动的队长邓银华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