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目
首页
传承: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和品牌化特点逐渐形成
日期: 2017/08/31
来源: 校团委
作者: 胡明明

走过春夏秋冬,度过大学四年,社会实践的形式一变再变,团队负责人一改再改,然而随着社会实践工作的连续开展,有许多团队接过了接力棒,继续跟随前人脚步,延续爱的传播。而延续和传承,让我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和品牌化特征正逐渐形成。

风景园林学院“筑梦”团队由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组成,自成立以来每年暑期他们都会组织志愿者进行支教活动,今年已是他们开展活动的第6个年头。从凉山到云南,哪里的孩子缺乏教育,他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2015年,团队分为两支小队分别前往了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与雷波县支教。2016年,或许是孩子们的笑容让他们不舍,或许是大山的故事让他们回味,或许是那里怡人的风景让他们留恋,团队再一次去到了凉山州冕宁县。烛光下备课、自己砍柴烧火做饭已成习惯,语文课、手工课、美术课……孩子们满面的笑容,琅琅的读书声是他们为之不惧艰苦、饱含信心的源泉。2017年,云南省昭通市布嘎乡示范小学是他们的目的地,新增添的趣味植物学课程、举办的“打开你的心扉”“家访”等活动大受好评。对很多人而言,上大学也许像倒掉手中的水一样容易,但对那些孩子们而言,却是个奢侈而又难以触及的梦。筑梦,不仅筑的是孩童之梦,更是国家未来之梦,民族复兴之梦。

机电学院“大学生回乡带弟弟妹妹过假期”团队成立于2015年,主要招募我校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针对雅安周边及志愿者家乡的留守儿童进行服务。开展至今,已有近1100名大学生参与进来,已帮助3600多名留守儿童,实现250多名留守儿童的心愿并成功帮助一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2015年,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集体服农药自杀身亡一事震惊社会,更是激起了当时大二学子江东的愤慨情绪,他毅然决然地发起了一场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大型实践活动,即“大学生回乡带弟弟妹妹过假期”。至此,两个年头,四个假期的实践活动越办越火热。活动让志愿者回到自己家乡,联系附近孤儿院、学校、走进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功课辅导、心理辅导等,并让他们发布统一话题的微博,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活动受到了中国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成都晚报等报刊的大力宣传。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越努力越幸福”团队由该院学生会办公室成员于2015年成立,本着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宗旨,一直致力于民生关怀和历史文化的宣传保护。2015寒假期间,团队前往了广西、浙江、四川、重庆等13个大大小小的地方,走进政府同机关人员交谈,提出改善民生的措施,同时团队成员还分散于各自家乡规划馆,以点带面,进一步了解十三五以来人民群众生活面貌的改变。2016年,团队开展了“探访抗战老兵,铭记光荣历史”的实践活动,采访五位抗战老兵,将内容整理成文,以视频方式在网络上宣传,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今年暑期,以寻访老树、挖掘并保护历史文化为目标,“老树里的成都”为主题,团队走进成都市区古树名木聚集地,探寻其身上承载着的青春与回忆。

2015年,动物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一支支教小分队独立为“寻陌”实践团队。他们以“一个村庄,一部单反,一张银屏;一次交流,一张照片,一场电影”为主题开始了第一次实践征程,为边远山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拍一张照片,陪他们看一场电影,为他们带去难能可贵的一点温暖。团队成员们在贵州省铜仁传递温情、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感受革命精神,这就是“寻陌”。今年暑假,“寻陌”已然是第三次出征,他们在成都新都调查雕匠,采访蜘蛛人;在重庆采访绒绣老人;在云南昭通进行支教……整个暑假,团队都奔走在实践的道路上,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还有,土木工程学院“行走”团队于2013年伴随学院志愿者工作部成立,先后多次进行志愿者招募,多年来一直服务于公益事业;艺术与传媒学院“为爱与美而教”团队始于2013年雅安4·20地震,针对当地学校严重匮乏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而发起,在企业与基金的支持下致力于孩子们、志愿者的共同成长;管理学院“星耀管理,挂职挂心”团队是一支以“服务三农、心系三农”为主题的团队,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旨在引领广大学子走进基层、服务基层,引导大学生向基层就业……众多的“老资格”社会实践团队让我们无法一一枚举。

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意志,也需要接收时间的沉淀与打磨。烈日似火,今年暑假,我校多支社会实践团队继续承接以往活动经验,努力形成团队实践的长期化、品牌化特色。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实践会进一步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提升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