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际,人文学子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方言调查、公益支教、川茶品鉴、藏区走访、非遗探索等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的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文情怀,也使得队员们更好地领悟了文化之美。
奔赴峨眉,聆方言之声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的增长与普通话的大力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为调查方言与普通话的现状,更好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乐山方言”团队奔赴峨眉山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团队先从周边环境入手,通过观察与随机采访大致了解了方言使用情况。按照计划,队员们到市中心发放了一百份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团队还先后前往峨眉二中与峨眉山市市政府应急办进行交流访谈。通过几天的调查与访谈,队员们了解到了方言与普通话平稳共存的现状,也希望这种健康的发展状态能继续保持下去。
三尺讲台,献热忱之心
秉持着对公益教育事业的热忱,人文学子“以人为本”,“塑梦”、“爱心支教”、“川农维境”与“EnjoyEnglish”团队的队员们纷纷站上了三尺讲台,传递知识、奉献爱心。
为了将希望带给山村里的孩子们,“塑梦”团队、“爱心支教”团队与“川农维境”团队分别远赴贫困闭塞,教育资源短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雅安市汉源县片马彝族乡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在艰苦的环境中,队员们用爱心为孩子们送去温暖、送去欢乐和祝福。尽管支教时间只有短短几周,他们仍希望能稍尽绵薄,给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
而另一边,“EnjoyEnglish”团队则来到了雅安市一所教育培训机构做义务助教。在为期两周的教学活动中,队员们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帮助多名同学重拾对英语的信心与热爱,得到了机构老师、同学与家长的一致好评。
盛世名饮,品川茶之醇
四川省茶文化源远流长,蜚声海内。此次社会实践,“砂语茶缘”、“寻茶香弘茶道”、“我们都是文化人”、“茶韵茶香”团队不约而同地选择将调查川茶作为其实践的一部分。
“砂语茶缘”团队参加了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藏茶文化发展论坛,聆听茶马古道历史,感受藏茶魅力,而后又前往素有“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之称的蒙顶山参观采茶工艺,品味老川茶的醇香。“寻茶香弘茶道”团队则先是来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擂鼓镇茶叶加工厂进行参观,随后前往文君茶叶责任有限公司与茶叶项目负责人探讨了茶叶的生产销售、市场投入与经营方向等问题。
“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和“茶韵茶香”团队则选择了雅安市兄弟友谊茶厂作为实践的第一站。通过在茶厂的参观学习以及与负责人的交流,团队成员有了不小的收获。“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侧重于藏茶的演变历程,体会雅安藏茶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茶韵茶香”团队则着重学习了制茶工艺,更是有幸观赏了优雅的茶艺并品味了藏茶的幽香。
走近藏区,悟民族之魂
为深入探索藏区文化,“川农维境”团队不辞辛苦奔赴万里外的梭坡乡丹巴藏区,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藏文化考察。
在十五天中,团队走访了梭坡乡近一半的居民,通过交谈与实地考察,队员们对藏族保留下来的礼节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丹巴藏区为嘉绒藏族聚居地,他们信奉原始苯教,以拉萨为心中的圣地,不论藏民之间是否相识,在相遇时都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相互问候,这淳朴的藏族特有礼节也深深打动了队员们。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藏区的建筑也饱含着独特的魅力。在走访中,队员们学习了当地的古碉文化。梭坡乡拥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碉文之地最初是用来战争防御的,后来西部民族互相融合,古碉也逐渐成为了历史遗迹。队员们有幸参观了被称为“世界碉王”的世界上唯一一座十三碉,枯黄色的古碉在青翠的山林中饱经沧桑,带着浓厚的历史韵味。而在参观藏民新家过程中,队员们也了解到了藏区修建房屋的风俗与规矩。
梭坡乡每年虽有不少的人来旅游,但关于梭坡乡文化考察的书籍极少。望大众在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用心去发现其他民族的特色文化,因为它们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游历川蜀,赏非遗之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不仅给后世遗留下众多璀璨夺目的文物古迹,更拥有着丰富而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学院多个实践团队从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感受非遗独特的人文魅力。
“皮影人生”团队先后走访成都、阆中、巴中多地进行调研。在成都博物馆,队员们参观了各地皮影的造型艺术、历史沿革与制作流程并观看了皮影戏表演,了解了川内皮影与川外皮影的区别。随后,团队前往阆中寻访川北王皮影戏剧团,参与体验了戏剧团的皮影戏表演,也感受了传统与现代在皮影中融合的魅力。最后,队员们在巴中市岭岗村团队拜访了巴中皮影传人肖德秋老师,学习了巴中皮影的发展历史与演出方式。
“竹取”团队来到竹编小镇——崇州市道明镇,探寻非遗竹编的艺术与情怀。尽管如今已是工业化时代,机器可以取代很多制作流程,但道明竹编还是坚持将手工竹编工艺品和传统技艺发展下去,保留着上一辈流传下来的精髓。“砂语茶缘”团队赶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的故乡——四川省荥经县,并在当地闻名的朱氏砂器制作工坊进行观察与学习。历时多年,朱氏砂器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方法,每一个环节都由纯人工进行。每个灵动而不失质朴的手工作品,都沉淀着手工业者的坚持,蕴含着浓浓的“匠心”精神。
“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游历四川,探寻那些不可不知的非遗之美。团队对“雾山石刻”、“夹江年画”、“成都民间曲艺”以及“乐山非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实践中,团队感受到了非遗独具匠心的美,也认识到宣传非遗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弘扬非遗、同时为发展非遗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队员们在调查“夹江年画”时,拍摄了年画制作的大部分过程,并以微博、微信的形式做了年画的推广,希望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年画。随着实践的结束,团队制作的“不可不知的非遗之美——四川”纪录片也同步上线。团队同学认为,只有当非遗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才能真正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暑期社会实践为人文学子看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团队成员则通过这个窗口向外界展示了川农学子的人文情怀,发扬了人文精神。文化需要发现,需要探索,需要传承,人文学子一直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