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校2236名学子共计组建172支团队,分别在四川凉山、湖南岳阳、贵州遵义等25个省市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爱心支教服务,不仅有效推动服务地教育帮扶工作,也切实让小朋友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思政课堂
我校“青马燎原”实践团队派出小分队前往学校定点帮扶的凉山州雷波县千万贯乡,为当地63名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带来党史小课堂20余场。团队通过设计红色故事讲述、手绘党史、领学朗诵等不同课堂形式,不仅让小朋友对党的百年发展有了初步了解,更让他们树立刻苦学习,走出大山,报效祖国的奋斗目标。
动物科技学院“党志百年 青春向光”支教团队以“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主题,为温江区金马街道的小朋友开设为期9天的党史故事接力讲、党史连环画、献歌给党听的红色专题夏令营。团队还专程邀请到革命老兵为大家现场讲述长征故事,在绘声绘色的故事分享中让青少年更好地体悟长征精神。
推广普通话 助力乡村振兴
省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童音向党”前往西昌市祁家屯社区、凉山州雷波县、会东县等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团队和个人交互的形式,开展为期20天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团队提前邀请省广播电视台国家一级播音员作为指导专家,在结合支教地特点的基础上,制作了15个课时的标准教案和一套适合彝族儿童普通话训练的课外读物。
“川农的大学生展现出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有效提高我们当地普通话水平和使用率,感谢孩子们的辛勤付出啦!”大杉坪村副书记吉觉拉史拉着团队成员们的手感激地说到。团队还收集60名彝族儿童书法作品并制作成1本展示册,在多个平台进行发布,得到媒体广泛关注。
来自林学院的省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拾夏-陪伴成长”在巴中市通江中学开展为期15天的推普夏令营。15名成员严格按照“高中生使用普通话参与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游戏互动、知识科普、手工制作、辩论比赛等方式,将传统教学与趣味活动相结合,有效提高同学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夏令营结束后不少参加夏令营的高中生纷纷表示要将川农大作为高考奋斗目标。
科普研学探索 开拓知识眼界
管理学院“四叶草·梦飞扬”团队面向达州市万源八台镇中心校的24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科普夏令营。团队成员提前制定24堂科普课程,从太空认知到地球探索,从奥数入门到小小理财,丰富多彩的课堂不仅激发孩子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也增加孩子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求。
艺术与传媒学院“筑梦童行”团队在巴中市通江县泥溪中学开设为期10天的美术鉴赏、体育安全、人文地理等多样科普课程。泥溪中学校长听完课后表示:“大学生们给娃娃们讲了很多新知识、新想法,我们的学生都无比感谢和珍惜这次特别的暑期体验!”目前团队制作精品教案18个,并与实践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开设爱心托管 助力课业辅导
水利水电学院“‘幡’飞希望”支教团在寒假前往甘孜州进行调研,针对当地“师资力量匮乏”“家庭基础教育薄弱”等问题,团队抓准切入点,在今年暑假深入甘孜州丹巴县东谷镇永西村开展为期12天的爱心支教帮扶。团队通过“课业辅导为主,趣味教学为辅”的形式,帮助藏区孩子们不仅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更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支教之余,团队还以主题班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家长重视孩子的日常家庭教育。
商旅学院“天马行空”团队针对泸州市泸县心理素质较弱、学习较困难的孩子们进行课业提升辅导。“家校联合”的方式,不仅畅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搭建双向帮扶平台,更有效帮助孩子们学业进步。一名家长在感谢信中写道:“我家孩子原本性格内敛,不爱说话。但通过这次辅导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课后也会积极提问,非常感谢你们这些日子的辛勤付出!”
虽然夏日炎炎,但我校学子不畏酷暑,用行动坚守在爱心支教的第一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迅速调整课程安排,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坚守岗位,用青春和汗水为广袤土地带去属于川农学子的无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