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名川农学子“生态+”实践助力美丽中国
日期: 2022/02/11
来源: 校团委
作者: 马保欣 刘海玥 陈思月

寒假期间,校团委组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团,1650名学子组建143支小分队,在河北、云南、重庆等21个省、直辖市40余个地区,开展环保宣传、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美丽中国建设续写青年学子务实担当的生动注脚。

生态+课堂,科普进社区争当“环保达人”

“小朋友摸一摸这个鲨鱼模型肚子里有什么?”这是来自资源学院的支教成员在社区服务中心与孩子们的互动,小朋友们好奇地争抢上台,回答道:“是一塑料袋、矿泉水瓶……全是垃圾!”小朋友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支教老师!课程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大自然中宝贵的水资源,把生活垃圾排入大海中导致海洋动物吸入所造成的。” 团队“拾光·伊冽”以“水污染治理”为主题,开展“护水资源”课堂、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朗诵表演等活动,向小朋友们普及水资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妈妈,今后我再也不向水里扔垃圾了!我要保护小动物!”这是课后一位5岁小朋友与妈妈的对话。

“有害垃圾是指废电池、废灯管!厨余垃圾是腐肉、剩饭剩菜……”问答环节中,社区居民都积极抢答。来自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绿意川农可期团队”走进社区,开展“践行垃圾分类,共筑绿意蓉城”——垃圾分类科普活动。团队通过线上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线下通过采访、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有奖问答等形式相结合,为居民认真讲解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对生活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等重要性。“以前我嫌麻烦,都没有怎么重视垃圾分类的问题,今后一定要重视起垃圾分类的问题,为我们的环境改善尽一份力。”居民奶奶在听完宣讲后说道。

团队成员摆放累计分类箱

团队成员摆放垃圾分类箱

生态+治理,绿色进生活争当“生态卫士”

来自水利水电学院“顺水之性,因势导利”团队结合学院特色,以“水”为主题,基于“绿色水足迹”开展有关水文化、水保护的宣讲活动,向小朋友们普及“全球水资源污染严重”及“从小事做起爱护水资源”等知识,通过“水”带领小朋友们经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双重旅游体验。

“微烛志愿”团队成员在忙碌着劝导、捡拾雅安市青衣江两侧垃圾。团队10余名成员参与了“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川渝河小青巡河徒步活动,他们手持口袋和钳子,沿江边进行垃圾清理,并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劝阻,队员们认真坚毅的态度受到了地方居民的称赞!“今天一下午走了5公里,捡拾了8袋垃圾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团队队长谈到的收获。

 团队成员在捡拾河道垃圾

“这里可以用来种棵树。”“停车区可以往旁边移,这里修一个花坛。”法学院志愿者们与社区居民,街道工作人员商量着如何进行社区美化改造。“萤火团队”7名成员深入雅安市雨城区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区进行老旧小区资源共享式开发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团队对老旧小区改造提出创新性的资源再利用方案,完成了“屋顶花园”项目的初步建设,为老旧小区升级绿化设施。“‘屋顶花园’项目不仅解决了我们社区资源利用率的问题,还为我们社区增加了绿植覆盖面积,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舒适度,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改造。”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满意地说到。

生态+研学,专业进自然争当“环境医生”

今年寒假,我校组建多支环保研学实践团队,通过专题调研、大数据应用等方式,用专业的实践为环保提供科学方案。

初春正值农闲,环境学院菌止护土生态致净服务实践团队15名成员前往绵阳市、南充市等地区针对土壤健康质量状况实地调研。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向当地的百姓们询问起土地肥力状况。“这片土壤上的庄稼一直长不好,种出来的菜叶偏暗黄……”村民们对自家土地状况也十分疑惑。团队成员针对村民对土壤的描述情况定点采集土样,并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观测土壤污染现状,提出“生物炭+微生物”土壤治污新方案,为重金属土壤修复提出解决办法。

“用科技防治水污染,对水污染说不,让我们生活在更加干净健康的水环境中”,团队负责人弓欣瑶说道。信息工程学院“大‘域’知水”实践团队14名成员采用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聚焦水体治理智慧化,助力水生态环境保护。团队分别在雅安市雨城区、成都市双流区等地开展水样采取和线上124份有效问卷收集,通过水体污染检测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实时图像数据,再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精准定位、实时监测水体污染并利用三维荧光指纹图谱对污染流域进行溯源,从而避免数据的单一性,在后续的应用中更能贴切实际、更有价值。

https://aliyp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loadfiles/20220206/2022020614570680.001.jpeg

雅安市青衣江支流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