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科技助力实践团:科技撑起“增收”伞,真情铺满彝乡路
日期: 2022/07/25
来源: 校团委
作者: 彭小芮、刘海玥、彭雪棋; 审稿:侯维

AR技术为雷波脐橙披上“智能防伪衣”,“云慧方案”调优果园蜂群配比代替人工授粉,二维等势线图“成像”技术助力地质灾害防治,圈养-放养混合特色肉牛饲养模式推动规模化养殖……

7月初以来,雷波科技助力实践团的20余名专家教授,1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多元化、项目化、延伸化”的实践服务新路径,奔赴雷波县彝族村、青杠村、石板滩村等10余个乡镇村组,打造新品牌、推广新技术、开启新模式,用科技撑起助农“增收”伞,为雷波的乡村振兴播下青春火种。

从智能蜂箱到AR包装,为彝乡品牌“创名”

“通过对雷波当地53家果园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雷波虽然在脐橙种植环境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但是因为当地农户依然多采用人工授粉的方式进行授粉,导致雷波脐橙的质量产量提升进入了瓶颈期。”园艺学院“云蜂慧行,科技助农”团队队长,雷波走出来的大学生砂马阿各走回自己的家乡开展实践。

“云蜂慧行,科技助农”团队自主研发的‘云慧方案’可匹配和涵盖小、中、大三个体量的果园情景,差异化开发3种不同用户选项,针对水果种类进行蜂群配比的特别调优。队员带着“云慧方案”前往雷波五官乡、上田坝乡、千万贯乡向当地100余农户及20余家果园推广蜜蜂授粉相关技术。此外,团队已与五官乡政府达成了意向合作协议,并与成都三千米甜蜂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出完整商业模式,为雷波瓜果与蜂蜜产业擦亮品牌名片,做大“产业拼盘”,酿造出雷波农户的甜蜜生活。

通过团队成员的宣讲,果农们纷纷表示:“头一回听说蜂箱还有智能的,也从来没想过用来代替人工授粉,听娃娃们说才晓得蜜蜂授粉不仅可以省人力,还可以提高果子品质。”

图为“云蜂慧行”团队成员在五官乡实地调研

“村里百姓普遍都没有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的意识,导致市场上存在假冒产品也基本上不会有举报的情况,川农团队的想法给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希望能有更深入的合作。”雷波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小山和团队成员交流时说到。

聚焦雷波脐橙“价高、量大、假货多、销售难”的困境,商旅学院“农心臻品”团队师生积极与雷波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青杠村合作,探寻搭建“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平台,并联合优秀校友“雨衣妹妹”及线上平台扩大知名度和销量。此外,团队发挥科技优势、院校优势,为雷波脐橙设计专用AR防伪溯源包装,防伪同时展现风土人情,为雷波脐橙产品品牌披上“智能防伪衣”。

队长廖澜表示:“雷波脐橙果实特大、糖酸比高、汁液丰富、具有浓郁蜂蜜味等独特品质,曾是水果届的‘时尚宠儿’,但现在存在假冒伪劣多,电商销售滞后等问题。我们将结合为汶川县甜樱桃设计的AR包装产品的经验,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助力雷波脐橙的防伪溯源及销路拓展。”

图为“农心臻品”团队成员与青杠村政府人员探讨雷波脐橙包装

新种引进科学养殖,给彝乡同胞“蓄势”

“苏尼苏达多多(请喝一杯酒呀),苏呢苏达朵朵(请喝一杯酒)”热情好客的彝族村民唱着敬酒歌,用酒与歌声欢迎动物科技学院“畜”势待“法”团队的到来,因为村民们知道——“我们的牛‘有希望’了!”

7月7日-11日,团队成员每日徒步6公里,入户调研、“一对一“技术培训、养殖培训讲堂,依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图册》,聚焦“良种、良方、良法”三大核心技术,助力雷波县大杉坪村搭建标准化、规模化“畜牧养殖平台”。当地黄牛的骨架子决定了其最大体重不能超过800斤,因此成为影响当地黄牛增重增产主要原因,通过科学演算,团队给养殖合作社提出引种圈养6个月体重就能达到1000斤的西门塔尔牛的建议得到认可。

在培训讲堂中,一位老爷爷突然站起走到最前面说道:“我耳朵不好,这娃儿讲的有用,我想到前面来听。”团队成员深入浅出、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畜牧养殖新技术,悄然改变着村民们心中的传统养殖定式,为当地肉牛养殖转型埋下一粒即将萌发的种子。

图为“‘畜’势待‘法’”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宣讲

“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上散养,黄牛经常摔伤,容易患上一些皮肤病,跟人一样,换季的时侯还容易感冒,每年在治病方面要花费不小还造成减产。”牛病一直是让养殖户的收入难以提高。

由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沈留红副教授带队的“情系三农,青春助农——肉牛养殖我先行”团队结合前期对10余户养殖户的调研成果,就肉牛育肥品种、疫病防治基本技术和肉牛常见疾病等问题进行疫病防控专题交流培训会,会议邀请到20余位较大规模养殖的农户参与学习交流。

通过实践,团队了解到大杉坪村有163户968人300多头牛,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村庄,也切实体会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养殖户们带来的改变和帮助。“这让我们更清晰的懂得了强农兴农之使命,走出校园,将自身专业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兴农强国,势在必行!”

图为雷波县牛吃水专业养殖合作社社长给队员介绍养殖现状

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借科研平台“赋能”

“我们这里,夏天温度高,会‘烧棒’,冬天温度低,菌种又休眠。种植食用菌确实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但是冬夏的温控成本又承担不起。”雷波县大杉坪村的食用菌种植户王波皱着眉头表示。

了解种植户的困扰后,来自农学院“心系雷波,赓续阡陌农情——‘心’农科技支农团”对当地10余个食用菌培养实验室、培养大棚、加工工厂等地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线上云指导。现场给到种植户们菌棒回收利用的专业建议,同时与当地食用菌种植企业农多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同搭建实验平台,在选育耐寒菌种和林下种植等方面进行联合试验。

“我们对团队提出的回收菌棒和冬天改种耐低温的菌种的建议十分认可,建议可行性强,预期成果好,公司将会采纳建议并后续实施开展。希望平台能尽快搭建起来,川农更多的老师同学来给我们‘传经送宝’。”农多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负责人徐少英对团队非常认可。

图为“心系雷波,赓续阡陌农情——‘心’农科技支农团”成员-近距离观察了解菌棒

炒料、研磨、加水蒸馏、冷却加菌、装桶发酵……这一系列繁杂的工艺都是在家庭作坊中完成。因为咂酒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一般都是彝族新年前才会启动制作,“等下次彝族新年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再来一次,一起喝咂酒!”临走前,彝族奶奶热情地与队员们相约新年再聚。

食品学院“‘雷乡玉醴’——彝族咂酒青衿履践团”提前与我校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驻村帮扶干部祖立义老师联系,围绕彝族咂酒开展文化调研与科技服务。该团队由食品学院陈安均教授带队,从酿造技术、盛酒容器等多方面着手,借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开展实验,对咂酒的工业化生产、承酒容器改良、文化包装优化等方面给出专业建议,为提高咂酒品质、延长保存期限、增加销售价值提供方案。

“这次调研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咂酒除了让餐桌更加热闹外,其实还承载着很多彝族的文化,队员们想通过文创产品的方式将咂酒与彝族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有机结合,争取让咂酒融入现代新元素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统文明并得到民族认同,有一种使命感。”队长林叶子觉得与其说是去帮扶当地农户,成长更多的是自己。

图为“‘雷乡玉醴’——彝族咂酒青衿履践团”团成员感受制作咂酒过程

精准把脉靶向发力,用新型模式“助力”

“雷波县马湖风景区作为国家级4A级景区,是小凉山深处一颗璀璨的风景明珠。”我校驻村帮扶干部付刚老师给商旅学院的“EIA农旅融合助力雷波马湖研学旅行团队”这样介绍到。

实践团由学院副院长郭凌教授带队,含1名副教授,2名专业老师,3名博士研究生的强劲阵容,为探索“文化+旅游+教育”研学旅行模式,促进民族团结、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专家团导师组指导下,团队先后走访调研溪洛渡水电站、马湖地质公园、海龙寺等10余处研学旅游资源点,与村镇干部、帮扶干部、旅游业就研学旅行路线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有意愿参与研学旅行路线的村民、业主进行专题培训。

“很荣幸在实践期间受到省委教育工委李建勤书记的亲切慰问,他感谢并且鼓励我们利用好专业知识,把雷波县现有的特色资源充分地利用。农旅一体化作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团队也将继续努力,为雷波的乡村振兴贡献川农青春力量。”实践团队队长刘懿坚定的说。

图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李建勤(右一)与“EIA农旅融合助力雷波马湖研学旅行团队”队员亲切交流

“雷波县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小凉山,境内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活动强烈,现存滑坡隐患点66处,崩塌34处,泥石流35处,不稳定斜坡15处,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经过亲身的走访调研,土木工程学院“优+团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地质灾害强大的威力,意识到建立群测群防预警机制的刻不容缓。

团队通过对雷波县彝族村滑坡现场进行测量并了解当地加固、清理、围栏等现有方法,获取边坡建设数据,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开展以“助力我国滑坡加固设计治理”为主题的科研实践活动。通过前期对试验流程及测点布设的设计,经计算分析,选取恰当的缩小比例,采用微粒混凝土作为模拟普通混凝土的模型试验材料制作缩尺模型。将粘贴应变片的磷青铜带底部嵌固在基岩内,均匀分布在模型中,用于获取地震时微粒混凝土结构动态响应的实时数据。采用国内首创的二维等势线图“成像”技术,对滑坡加固点实地开展滑坡风险评估,用软件建立起研究工点的滑坡模型。

图为“优+团队”团队在滑坡地区开展实地调研

据悉,校团委持续聚焦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度实施“大学生科技助农行动”,积极引导川农学子在实践中全面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投身乡村振兴,用青春建功新时代,将青春献礼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