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全校千余个团支部、团学组织,通过团日活动、主题分享、互动交流、实践成果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青春躬耕实践话成长”等社会实践成果交流,将鲜活的实践经历有效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材,将校外的实践锻炼无缝延伸到校内的育人课堂。
与之同步的“返家乡”社会实践评优则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 凝练特色做法,催生更多优秀团队和个人。经过自主申报、学院推荐、校团委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犇赴·青语二十大宣讲团》等10支团队获评社会实践十佳团队,《“百人百村千户”新时代基层发展观察与理论宣讲项目》等5个实践品牌项目获评优秀实践品牌项目。全校共推荐112项实践成果,评选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10篇、社会实践优秀影视图文10个、“返家乡”优秀实践心得28篇。
看特色:实践与专业融入更突出
随着我校实践育人“百千万工程”和“一院一品计划”的深入实施,每年上万名学生在专业老师、辅导员、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化的实践团队,服务三农建设,形成服务多地乡村振兴的实践矩阵。
获评十佳实践团队的团队,无论是理论宣讲还是科技助农,无论是爱心公益还是生态环保,均在实践内容中融入专业特色,将服务基层民生厚植家国情怀,聚焦问题提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提升专业能力有机融入到社会实践过程。
动科学院《寻陌·赓溯》团队、动医学院《犇赴·青语二十大理论宣讲团》、信息工程学院《青“码”逐梦团队》、商旅学院《大手拉小手,新一代青少年公益赋能》团队将理论宣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走基层、入乡村、进学校,带领老百姓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园艺学院《悦植所》团队、机电学院《青衿团队》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大学生+合作社”特色产业调研,助农直播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打造了“植悦所·我家新农”新媒体品牌;草业科技学院《“蒲公英”青贮调研团队》、资源学院《沃土育新苗科技助农团》、环境学院《“环青赋能,愿净同行”实践团》、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村“艺”品——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则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秦巴山土壤培肥及特色产业规划化种植科普、生态环境义诊和环保科普、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乡村主题墙绘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在评选十佳团队的基础上,从去年寒假开始,每年评选0-5个实践品牌,鼓励实践团队探索长效机制,做强特色品牌。农学院《猕果良医——果果相传》发挥农学专业优势,在专业老师指导下长期围绕猕猴桃病虫害防治开展实地调研、科创实践、营销等实践活动,助力四川猕猴桃产业发展。动医学院《“筑动保心,宣医家情”调研科普实践团》致力于人与动物健康保护,连续4年开展动保调研、宠物义诊、趣味野保公益课堂,服务人群近万人。经济学院《“百人百村千户”新时代基层发展观察与理论宣讲》实践项目在专家教授指导下,发挥乡村调研优势,连续多年开展100余个村庄调研,形成10篇论文、19份政策谏言、调研报告,230余份观察成果。食品学院《朝暮益食——一老一少科学膳食科普行动》项目发挥食品学科特色,专注一老一少营养膳食健康,通过3年多建设,打造的特色食育课堂成为社区实践的亮丽名片。法学院《法农融合:乡村“法律明白人”建设帮扶团》由法学师生发挥专业所长开展乡村普法活动,通过“法律明白人”系列活动形成乡村普法实践长效机制。
看变化:“返家乡”岗位实践更丰富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社会化能力,我校今年加大“返家乡”岗位实践的组织动员工作,600余名学生通过“双选”参与到家乡地方团组织提供的岗位实训,在社区服务、入户调研、车站引导、党政实习、村官挂职等具体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提升职业能力。
“通过两个月的切身实践,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将以此次实践经历为契机,于实处下功夫,努力绽放自己的人生精彩。”林学院2021级周语同学前往巴中市南江县科学技术协会开展政务实习工作协助科普宣传进乡村、社区、校园、企业,受众人群超过400人次。像她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在岗位实践中收获满满,表现突出,备受单位好评。土木工程学院吴俊杰和草业科技学院叶歆雅寒假返乡后报名成为大邑县人民政府的实习生,全程参与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选品调研,撰写了16份方案报告、创建了3个直播账号,为推广本土特色农产品、促进乡村经济振兴注入新鲜力量。今年,包括吴俊杰在内的12位川农学子入选创青春、四川省“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展示。
“通过本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逐步了解到基层工作、同时也使我更深层次了解到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以往社会实践优秀成果的评选基础上,特别增加“返家乡”优秀心得板块,上百余名优秀返乡学子积极分享自己在返家乡过程中的所悟所感,并将实践所获带到各种分享中,让更多的同学重视返家乡岗位实训,投身岗位实践。
看成长:实践育人成效更显著
“聚焦土壤碳汇,这个团队的实践内容太有意义了!”“我也想成为实践宣讲团的一员!”在听完今年寒假十佳团队之一的“环青赋能,愿净同行”实践团负责人的宣讲后,不少同学深受触动,在课堂上发出感慨。
一个二维码,为所有需要了解实践的同学架起与优秀团队、优秀个人的沟通桥梁。一方面通过三月主题班团活动的方案指引,组织化的推进实践成果进支部、进小班;同时,通过“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社会实践宣讲网络预约通道,实现菜单式、个性化的“实践归来话成长”互动互选。200余个班级预约了实践宣讲,累计50余个团队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到小班与同学交流共享。
为了更好的方便同学们“随取随用”,校团委精心录制“实践小课堂”系列短视频,丰富实践育人资源供给,推动社会实践组织身边化、活动日常化、运行可视化。
社会实践宣讲团进入小班团日活动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分享活动
接下来,校团委将精心组织,打造全员实践氛围,围绕实践育人“一个主线”构建校内服务、校地合作“两大平台”,坚持实践育人与思政引领、教学服务、专业特色“三个结合”,引导川农学子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国情、感知社会、服务群众,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紧跟党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