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暑假,
我校来自14个学院的810名同学
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见以及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组
建成65
支科技支农帮扶团
,
分
别
在四川、河北、山东等19个省,成都、宜宾、烟台等62个市,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社会实践。
近年来,电商行业发展迅猛,我校的多个实践团体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版块,力求通过电商平台、“互联网+”模式助力乡村建设。体育学院“农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团队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疫情对农产品的影响巨大,团队成员决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营状态,打造“农商”互联网+创新创业团队,切实探寻解决农户问题的方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动物科技学院“中国梦·三农情”团队对云南丽江华坪县本地芒果开展了调研活动。报告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芒果价格下跌,销售形势不容乐观。但由于电商行业的强势注入,当地芒果有了新出路。“华坪芒果出口实现零的突破,成功进入俄罗斯市场”一位果农谈到。园艺学院的“农情觅意,科技助农”团队奔赴成都市下辖县蒲江。团队成员在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地的具体情况,撰写相关管理手册,为当地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积极科普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知识。此外,队员们别出心裁,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互联体系——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科技小院”技术共创农科平台,将当地的问题和农民的疑惑第一时间传递给学校的专家教授团队,迅速制定解决方案;借助四川农业大学师生共建的线上产品推广平台,为当地柑橘的销售提供“VIP”通道,让产地与用户直接对接,有效解决由疫情引起的柑橘滞销现状。
针对各地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同学们也展开了广泛调研。生命科学学院“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团队10天内收到共117份问卷,涉及了四川、安徽、上海、陕西等17个省份。问卷反映出我国当前乡村振兴所伴随的生态问题仍十分严峻。生命科学学院“扶贫调研小分队”以发放线上调查问卷和实地查看、查阅档案资料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成员所在地情况展开了专题调研。针对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扶贫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等普遍性问题,团队提出建设性意见:强力推动实施异地搬迁、因户施策推进产业落实。
积极发挥专业特长,用专业知识助力祖国建设,是每位青年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动物医学院“情系三农”团队脚步遍及雷波、马边、泸县等多地。其中,马边小分队赴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镇,为当地散养户开展养殖培训会,针对生猪防疫与用药,指导当地养殖户并收集、解答他们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在成都市G4202绕城高速路域,林学院“梓林之声,水保践行”实践团队对当地的桉树人工林展开了野外试验调研。队员们由采集数据计算乔、灌、草各层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并按密度梯度对20个样地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对比,进而认识成都绕城高速公路路域桉树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在分析后,结合专业知识为当地提供针对性的发展建议。生命科学学院“拾青衣,染新艺”团队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研与合作意向商谈,力求运用所学知识将核桃青皮变废为宝、助农增收。据团队成员介绍,校内的相关实验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提取核桃青皮色素已初见成效,通过金属盐预处理后也可以得到偏灰绿色和红褐色。在此次实践中,团队积极联系有意向农户,进行染色实验,完善工艺流程。
据悉,“绿色农业先锋队”等科技助农团队的实践活动也都陆续圆满完成。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他们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各地农业科技发展质量,开启农村发展新功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扬了川农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