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传递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奏响美丽中国欢乐颂​
日期: 2022/08/16
来源: 校团委
作者: 祝大力 刘敏 杨雪; 审稿:侯维

今年暑假,我校169支小分队千帆竞发,2163名“生态侦查员”直击社会发展热点,化身发掘者、捍卫者、传承者,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理念贯穿社会实践始终,用行动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承诺,传递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奏响美丽中国欢乐颂。

发掘者——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请问杭州市的垃圾分类政策是怎样的呢?”“请问您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垃圾分类的呢?”……成员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引导叔叔阿姨填写问卷。

校团委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废”以类聚——垃圾分类科普调研团前往浙江、湖北、辽宁等地进行为期20天的实地调研。团队聚焦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采取问卷发放与街头采访实时推进的方式访察当前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度以及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团队负责人王书鹤表示:“团队目前已线下采访近100人,面向调研区域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50份。我们随后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转化,形成完善的报告后会及时反馈到当地相关部门,以供其日后更好的推进治理工作。”

图为“废”以类聚——垃圾分类科普调研团正在采访社区居民

生命科技学院“归真”团队线上线下协同并进,结合100余户访问资料和240余份有效问卷结果,以“垃圾分类”和“生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两大主题,对雅安市多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针对性开展科普宣讲3次,趣味测试2次,累计覆盖600余人,使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线上宣讲结束后,团队负责人石海秋同学关注到一位观众的留言。

图为“归真”团队正在进行线上宣讲

“污水管网还在铺设中,完成后预计能对十多个小型企业所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不过一些养殖散户产生的污水和异味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且工作人员有限,还难以监督全面。”汉源县九襄镇政府正对当地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

法学院“多元协同,兴乡振农”团队以农村环境治理为切入口,引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司法机关-社会企业-地方”多级联动优势,改变当前单一主体治理疲乏的现状,促使乡村治理能力法治化、科学化、现代化,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作为社会企业,理应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有很多年轻力量的加入,和我们一起共建‘全球生态健康圈’,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持续动力!”四川卡露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位高管给予实践团队充分肯定。

图为“多元协同,兴乡振农”团队成员与被采访者的合照

捍卫者——守护生态文明“成果”

“数据样本较好,我们可以搭建GitLab数据库进行分析拟合,从而初步形成农田面源污染调研评估报告”团队成员们围绕数据处理方式展开充分交流。

环境学院“绿点环愿企划”团队215名成员组建8个小分队,以“守护生态环境,科技助力发展”为服务宗旨,联合川内高校公益社团与基层政府展开合作,聚焦土壤碳汇、土壤养护、水中微塑料污染、页岩气开采中二次污染四方面的污染调研与治理。

“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这些勤奋刻苦的大学生,他们利用暑假时间来到我们的实验场地,对水样微塑料污染的调研和分析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团队成员辛勤的研究得到了福建盈源集团郑艳华同志的高度赞扬。

图为“绿点环愿企划”团队正在勘察土质情况

“这块水域指标以及周边植被生长情况均存在异常,水体明显有被污染,明日我们去实地采样展开进一步分析。”团队成员正聚集在一起对影像勘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风景园林学院“百川归一,珍其本源”团队来到吉林省市,采取自主探测+问卷调研的形式对吉林省吉林市内的多地水域开展生态保护行动。团队利用遥感影像技术,跟踪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为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提供多维度的参考信息。同时,结合当地居民的调查反馈,深度剖析水体污染原因,并向当地相关部门提出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均被采纳。

“生态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得多,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保护好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团队负责人宋子怡同学在实践日志中感悟道。

“作为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针对文物的特殊性采取有效措施对三星堆城墙进行原生境保护尤为重要。”三星堆遗址勘探工作人员介绍到。

“我们用对角线法采取样方,计算出一系列调查数据与指标,来深入探究和优化物种配置。”林学院“文化之源·生态之行”团队来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城墙遗址,在对土城墙遗址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针对植物本身对于城墙的保护与破坏双重作用展开群落稳定性分析。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星堆城墙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及经济效益。

通过实践,团队一行充分意识到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纷纷表示:“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文物保护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职责与荣幸。”

图为“文化之源·生态之行”团队在三星堆博物馆观看展览

传承者——走好生态文明“新路”

“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多年人为的滥捕,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水中饶有鱼类,色黄无鳞……”讲解员声音铿锵有力,绘声绘色的讲解引得来往游客驻足停留,侧耳倾听。

园艺学院泊湖之绿—护“水之清”团队成员一一化身博物馆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生动讲述青海小湖泊的点点滴滴。此外,在结束了小湖泊博物馆的参观后,团队同游客一起前往湿地参与植树活动。团队成员手持铲子,提着水桶,耐心地指导游客小朋友如何选择草皮、挖坑、填土、浇水,并向他们分享从当地牧民中习得的种树技巧。

一位参与活动的叔叔激动的说道:“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提着水桶,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城里人’了解到生态保护的不易。没想到在这旅行途中,上了这样意义深刻的一课,受益匪浅!”

图为泊湖之绿—护“水之清”团队成员为游客讲解青海小湖泊的故事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川农小康”团队在暑期前往熊猫谷,针对当地游客乱扔垃圾、环卫工人清扫不彻底等问题展开劝导活动。同时以情景剧演绎、知识大比拼等方式开展环保宣传10余场,呼吁群众低碳出行,根植打造绿色家园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真的很重要,不仅仅是口号……天空更蓝,草地更绿,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地球母亲才能更好的孕育生命。”成员们顶着豆大的汗珠游梭在来往的人群之中。

图为“川农小康”团队坚持低碳出行

  “为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奠定基础,更好地守护黄河两岸的青青草原。”草业科技学院“川草护高原,又绿黄河岸”团队来到四川若尔盖地区,围绕当地牧民对于生态保护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展开调研,了解其对当地生态政策的态度和意见,并联合牧民们一同开展退化草地的修复工作。

图为“川草护高原,又绿黄河岸”团队成员与牧民一同治理草场退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新时代的川农人坚持学成不忘桑梓,他们走遍五岳山川、看遍江河湖海、听遍虫鸣鸟叫,用行动诠释青春的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